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急剧上升,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垃圾分类,作为缓解这一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24年7月至8月,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南部防‘卫’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的新时尚,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帮助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建设美丽江苏贡献力量。
实践铸低碳时尚,参观习基本流程
实践团成员前往苏州市七子山固废处置管理中心进行参观交流,深入学习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流程,并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现阶段垃圾处理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进行垃圾分类减少污染。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苏州市七子山固废处理中心合影)
集数据深入了解,据问题明确方向
为深入了解当前民众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行为表现,团队成员特别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考虑了问题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以确保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民众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广泛收集数据,团队成员了解到民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认知误区、行为障碍以及潜在的提升空间,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宣传教育策略提供实证支持。
同时,实践团还以线下街头采访的方式了解民众对于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意愿,找出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的痛点。团队成员在苏州和成员们的家乡进行采访活动,还通过游学的方式在新加坡了解到更多海外华人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和看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民众)
依据调查成果和采访结果,两篇调查报告由团队成员记录总结完成。调查报告显示,通过系统分析民众对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分类行为的实践情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他们对政府和社会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的期望与建议,实践团发现民众对垃圾分类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具体分类操作上存在明显不足。多数人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正确判断各类垃圾的归属,导致分类不准确,这反映出民众在垃圾分类知识的具体运用上存在盲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实践团也看到了民众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决心,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环保价值以及国际经验,并愿意积极参与到推动社会整体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针对以上问题和民众的积极态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提高民众的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工作,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够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增强民众的信任感和参与度,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团队成员在采访过程中录制访谈视频,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制作垃圾分类科普视频并发布至公众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帮助群众更全面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吸引更多民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关注与参与,共同推动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生活环境,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再添一把火。
处理问题明政策,开展活动巩成果
随后,结合民众的知识盲点,团队成员前往无锡市滨湖区开源大道北匝道西侧协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趣味活动。
活动中,团队成员陈茜为小朋友们讲解垃圾分类的内涵、意义及分类标准,在了解基础知识后进行理论知识竞答活动,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宣传活动实有成效。成员李依倩带领小朋友绘画带有环保标志的各类垃圾桶。画笔在小朋友手中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接力棒,颜料在涂满小小垃圾桶的同时,也为本次宣传活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垃圾桶大变身”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外,还打响了垃圾分类人人参与、青春助力美丽中国的“第一枪”。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活动事项)
(图为小朋友参与游戏)
在接下来的几天,模拟生活场景的垃圾分类竞速游戏“分类小能手”在社区中开展。小朋友们学以致用,积极参与抢答,现场气氛活跃。游戏结束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颁发奖品,并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负责人及居民合影留念)
实践成果广宣传,低碳形式需行稳
本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创立账号,定期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知识科普内容,并将活动时所录制的视频剪辑成垃圾分类宣传短片发布,扩大影响力。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精度。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关系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大局。人人都应进一步端正、提升和深化对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历史使命的认识,认真总结过去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路径,保证垃圾分类工作朝着科学、正确的目标行稳致远。
文字作者:吴梦晨 图片作者:潘相悦